慧能大师经典语录
1.
自性迷即是众生,自性觉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观音。喜舍名为势至。能净即释迦。平直即弥陀。人我是须弥。邪心是海水。烦恼是波浪。毒害是恶龙。虚妄是鬼神。尘劳是鱼鳖。贪嗔是地狱。愚痴是畜生。
2.
善知识,何名般若?般若者,唐言智慧也,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则般若生。世人愚迷,不见般若。心说般若,心中常愚。常自言我修般若,念念说空,不识真空。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若作如是解,即名般若智。
3.
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。前念著境,即烦恼;后念离境,即菩提。(参看《愣严经》中佛垂手竖手之喻)
4.
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恩恩怨怨,在言语的触犯讽刺、欺凌纷争的时候,却将一切看成空幻,不会想到酬谢与报复,在念念之中不在追思前境。如果总是思量过去的心念,现在的心念,未来的心念,念念不断,缠绕不绝,就叫做自我系缚。
5.
教师先圣所传,不是惠能自智。愿闻先圣教者,各令净心,闻了各自除疑,如先世圣人无别。
6.
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。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,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翻译:迷惑之人口口读诵,一直想着为读诵而读诵,这样的念头有妄想有是非之判断。念头和行动融为一体,念念中修行,这才是真如佛性。明白这个,就明白了智慧法门,以此照做,就是在修行智慧法门。
7.
解义离生灭,著境生灭起。如水有波澜,即名为此岸。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流通,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
8.
见性之人,立亦得、不立亦得,去来自由,无滞无碍,应用随作,应语随答,普见化身,不离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,是名见性。
9.
惠能于东山得法,辛苦受尽,命如悬丝。今日得与使君、官僚、僧尼道俗,同此一会,莫非累世之缘,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,同种善根,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。教得先圣所传,不是惠能自智。愿闻先圣教者,各令净心;闻了各自除疑,如先代圣人无别。一众闻法,欢喜作礼而退。
10.
何期自性本自俱足!何期自性本自圆满!何期自性能生万法!
11.
善知识!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;只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假大善知识,示导见性。当知愚人智人,佛性本无差别,只缘迷悟不同,所以有愚有智。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,使汝等各得智慧。志心谛听,吾为汝说。
12.
本性是佛,离性无别佛。何名“摩诃”?摩诃是大,心量广大犹如虚空,无有边畔,亦无方圆大小,亦非青黄赤白,亦无上下长短,亦无嗔无喜,无是无非,无善无恶,无有头尾。诸佛刹土,尽同虚空。世人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,亦复如是。善知识!莫闻吾说空,便即着空。第一莫着空,若“空心静坐”,即着“无记空”。
13.
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,此言“大智慧到彼岸”。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,如露如电;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。
14.
世人终日口念般若,不识自性般若,犹如说食不饱。口但说空,万劫不得见性,终无有益。(每见持诵十几年经典的人,脾气却一点改变也没有,世俗的心态还是重得不得了,而常常说是非、争人我。这哪里算是修行人呢?- 自在居士)
15.
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与汝说者,即非密也;汝若返照,密在汝边。
16.
见闻转诵是小乘;悟法解义是中乘;依法修行是大乘;万法尽通、万法俱备,一切不染、离诸法相,一无所得,名最上乘。
17.
念念说空,不识真空。
18.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多少菩提树,多少明镜台江山代代,多少尘埃
19.
“何其自性,本来清静;何其自性,何其具足;何其自性,能生万法!”;
20.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吴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21.
心量广大,遍周法界。用即了了分明,应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去来自由,心体无滞,即是般若。一切般若智,皆从自性而生,不从外入,莫错用意,名为真性自用。一真一切真。心量大事,不行小道。口莫终日说空,心中不修此行,恰似凡人自称国王,终不可得,非吾弟子。
22.
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,尽皆不取不舍,亦不染着,心如虚空,名之为大,故日“摩诃”。
23.
某甲讲经,犹如瓦砾;仁者论义,犹如真金。
24.
般若者,唐言智慧也。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。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“般若行”!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世人愚迷,不见般若;口说般若,心中常愚。常自言我修般若,念念说空,不识真空。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若作如是解,即名“般若智”。(它是一种正知正见的能力,也就是不被假相的世界及虚幻之身心所蒙蔽的心态。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刻中,无论是前念、今念及后念,念念总是不被愚迷所染污,心中恒行正知正见,这就是“般若行”,也就是智慧行。而这般若智慧之有无,仅在于一念之间而已。口说般若智慧,心中却非常愚迷;口说不贪念名利,心中却想念得很呢。口说不起嗔恨,却时常大发脾气;口说不嫉妒别人,心中总是见不得人家好;这种人哪有般若智慧呢?- 自在居士)
25.
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
26.
六祖大师悟道后云:何期自性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所谓明心见性者,即见此不动不摇、不来不去、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,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。禅宗法门说见性成佛,清静自性辨识要诀。
27.
若论相说里数,(极乐世界)有十万八千,即身中,便是说远。……今劝善知识,先除十恶,即行十万;后除八邪,乃过八千。念念见性,常行平直,到如弹指,便睹弥陀。译:如果论相状来说里数,则有十万八千里之远,若从自性上说,就是身心中有十恶八邪的障碍,所以说遥远不可及。……现在我奉劝诸位善知识,先消除十恶,那么你就已经行了十万里;再除去八邪,你就又过了八千里。时时刻刻明见本性,如常直了修行,到西方极乐世界便容易得有如弹指一挥间,便能够亲见阿弥陀佛。
28.
依此修行,言下见性,虽去吾千里,如常在吾边; 于此言下不悟,即对面千里,何勤远来?
29.
心是菩提树,身为明镜台。 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!
30.
世界虚空,能含万物色像,日月星宿,山河大地,泉源溪涧,草木丛林,恶人善人,恶法善法,天堂地狱,一切大海,须弥诸山,总在空中,世人性空,亦复如是。
31.
迷人口说,智者心行。
32.
“见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······不离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,是名见性。”
33.
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,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。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。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若觅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
34.
“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,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。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,越是甚深禅定,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。”
35.
圣人求心不求佛,愚人求佛不求心;智者调心不调身,愚者调身不调心。
36.
何名无念,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着,是为无念。用既遍一切处,亦不着一切处,但净本心,使六识出六门,于六尘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,即是般若三昧。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悟无念法者,万法尽通;悟无念法者,见诸佛境界;悟无念法者,至佛地位。
37.
迷则佛即众生,悟则众生即佛。【迷】指分别执着,【悟】指回归体性。【佛】指圆融体性,【众生】指虚妄现象。如果分别执着,那么本来圆融的体性就会显现成为虚妄的幻相;如果回归体性,那么就会明了虚妄的幻相都是圆融体性的显现。这样的话,迷者就在虚妄的幻相中打转转,陷于痛苦的轮回中;而悟者则勘破幻相,超越轮回,安住于圆融体性,随缘而自在。
38.
人我是须弥,邪心是海水,烦恼是波浪,毒害是恶龙,虚妄是鬼神,尘劳是鱼鳖,贪嗔是地狱,愚痴是畜生。 善知识!常行十善,天堂便至;除人我,须弥倒;去邪心,海水竭;烦恼无,波浪灭;毒害除,鱼龙绝。自心地上觉性如来,放大光明,外照六门清净,能破六欲诸天。自性内照,三毒(贪、嗔、痴)即除,地狱等罪,一时销灭,内外明彻,不异西方(极乐世界)。
39.
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.
40.
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。前念著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
41.
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则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汝向前,见不见是二边,痛不痛是生灭。汝自性且不见,敢尔弄人。
42.
不生不灭,于一切时中,念念自见,万法无滞,一真一切真,万境自如如。
43.
心静即佛。
44.
见自性清静,自修自作法身,自行佛行,自成佛道。
45.
汝若心迷不见,问善知识觅路;汝若心悟,即自见性,依法修行。汝自迷不见自心,却来问吾见与不见,吾见自知,岂代汝迷?汝若自见,亦不代吾迷。何不自知自见,乃问吾见与不见?(个人修行个人了。个人吃饭个人饱)
46.
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。在家能行,如东方人心善;在寺不修,如西方人心恶。但心清净,即是自性西方。译:如果想修行,在家中也是可以的,不一定必须到寺庙里。如果在家中也能坚持修行,恰如身处东方的人却心存善行;即使身在寺中却不奉行修行,那就如同身在西方极乐却心存恶念。只要内心清净,就是在自性中得见西方极乐世界。
47.
欲学无上菩提,不得轻于初学。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没意智。若轻人,即有无量无边罪。
48.
自性无非、无乱、无痴、念念般若观照,常离法相,自由自在,纵横尽得。
49.
劫火烧海底,风鼓山相击,真常寂灭乐,涅槃相如是。
50.
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
51.
自见本性清静,自修自行,自成佛道。
52.
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。定慧等持,意中清净。悟此法门,由汝习性。用本无生,双修是正。
53.
“若无世人,一切万法,本无不有,故知万法本因人兴。……一切万法,尽在自心中,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。”
54.
乘是行义,不在口争。
55.
愚者问于智者,智者与愚人说法。愚者忽然悟解心开,即与智人无别。
56.
心地无非自性戒,心地无疑自性慧,心地无乱自性定。
57.
无常者,即佛性也;有常者,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。
58.
前念不生即心,后念不灭即佛;成一切相即心,离一切相即佛。
59.
《坛经》的基本思想:见性成佛。《坛经》的立论基础:性本清静。
60.
生来坐不卧,死去卧不坐,元是臭骨头,何为立功过。』」
61.
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
62.
以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。
63.
心地含诸种,普雨悉皆萌。顿悟华情已,菩萨果自成。
64.
何为禅定?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外若著相,内心即乱;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。本性自净自定,只为见境,思境即乱。若见诸境心不乱者,是真定也。
65.
凡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其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;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;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;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常行普敬,心常轻人,吾我不断即自无功;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;为吾我自大,常轻一切故。念念无间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;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;功德须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。
66.
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;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
67.
道须流通,何以却滞,心不住法,道即流通,心若住法,名为自缚。
68.
明与无明,凡夫见二。智者了达,共性无二,无二之性,既是实性,实性者:处凡愚而不减,在圣贤而不增,住烦恼而不乱,居禅定而不寂。不断、不常、不来、不去,不在中间及其内外;不生、不灭、性相如如,常住不迁,名之曰道。
69.
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识心见性,即悟大意。
70.
佛是自性作,莫向身外求。
71.
兀兀不修善,腾腾不造恶 。寂寂断见闻,荡荡心无著
72.
有道者得,无心者通。
73.
思量恶事,化为地狱;思量善事,化为天堂。
74.
有情即解动,无情即不动,若修不动行,同无情不动。
75.
何为坐禅?……心念不起,名为坐;内见自性不动,名为禅。
76.
若觅真不动,动上有不动,不动是不动,无情无佛种。
77.
“随其心静,则佛土净”。
78.
心地无非自性戒,心地无痴自性慧,心地无乱自性定,不增不减自金刚,身来身去本三昧。
79.
心平何劳持戒?行直何须坐禅?恩则亲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;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;若能钻木取火,淤泥定生红莲;苦口的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;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内心非贤;日行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;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;听说依此修行,天堂只在目前。
80.
“一刹那间,妄念俱灭,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”
81.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佛性常清净,何处有尘埃!心是菩提树,身为明镜台。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!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听说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!
82.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Copyright@2020
慧能大师经典语录
mjuzi.zqnf.com
电脑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