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思邈经典语录

1.杀生求生,去生更远。
2.孙思邈又叫孙真人,他说:道德不全,纵服玉液金丹,不能长寿。道德日全,不祈寿而寿延,不求福而福至,此养生之大经也。
3.“常系猕猴于马坊,令马不畏,辟恶,消百病也”。
4.金石草木,自有《本经》,而条例繁富,非浅学近识所能悟之。
5.凡人在身,感病无穷,而方药医疗有限,由此观之,设药方之篇,是以(述)其大意,岂能得之万一。
6.养性之道,常欲小劳,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。且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以其运动故也。养性之道,莫久行久立,久坐久卧,久视久听。盖以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立伤骨,久坐伤肉,久行伤筋也。仍莫强食,莫强酒,莫强举重,莫忧思,莫大怒,莫悲愁,莫大惧,莫跳踉,莫多言,莫大笑。勿汲汲于所欲,勿 怀忿恨,皆损寿命。若能不犯者,则得长生也。故善摄生者,常少思少念,少欲少事,少语少笑,少愁少乐,少喜少怒,少好少恶,行此十二少者,养性之都契也。多思则神殆,多念则志散,多欲则志昏,多事则形劳,多语则气乏,多笑则脏伤,多愁则心慑,多乐则意溢,多喜则忘错昏乱,多怒则百脉不定,多好则专迷不理,多恶则憔悴无欢。此十二多不除,则营卫失度,血气妄行,丧生之本也。
7.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支,德逾于此。
8.凡药皆须采之有时日,阴千曝干,则有气力。
9.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,不得道听途说,而言医道已了,深自误哉!
10.诊候第四夫欲理病,先察其源,候其病机,五脏未虚,六腑未竭,血脉未乱,精神未散,服药必活。若病已成,可得半愈。病势已过,命将难全。
11.有天竺大医耆婆云:天下物类皆是灵药,万物之中,无一物而非药者,斯乃大医也。
12.盖闻医经经方,性命所系,固已为至巨至急,择于医经、经方之书,拔其精且善者,椠版以之宇内,贻诸后世,其为深仁广泽更何如哉!
13.养生之家,常须预合成熟药,以备仓卒之急。
14.票气含灵,惟人为贵。人所贵者,盖贵为生。
15.夫众病积聚,皆起于虚,虚生百病。积者,五脏之所积;聚者,六腑之所聚。
16.大医精诚
17.夫形盛脉细,少气不足以息者死;形瘦脉大,胸中多气者死;形气相得者生;三五不调者病;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。
18.善摄生者,无犯日月之忌,无失岁时之和。
19.治病略例 第三夫二仪之内,阴阳之中,唯人最贵。人者,禀受天地中和之气,法律礼乐,莫不由人。人始生,先成其精,精成而脑髓生。头圆法天,足方象地,眼目应日月,五脏法五星,六腑法六律。以心为中极。大肠长一丈二尺,以应十二时;小肠长二丈四尺,以应二十四气。身有三百六十五络,以应一岁。人有九窍,以应九州。天有寒暑,人有虚实;天有刑德,人有爱憎;天有阴阳,人有男女;月有大小,人有长短。
20.何谓三部?寸关尺也。上部为天,肺也;中部为人,脾也;下部为地,肾也。何谓九候?部各有三,何为九候。上部天,两额动脉,主头自之气也;上部地,两颊动脉,主口齿之气也;上部人,耳前动脉,主耳目之气也。中部天,手太阴,肺之气也;中部地,手阳明,胸中之气也;中部人,手少阴,心之气也。下部天,足厥阴,肝之气也;下部地,足少阴,肾之气也;下部人,足太阴,脾之气也。合为九候。
21.善言天者,必验于人;善言人者,必本于天。
22.《史记》曰:病有六不治:骄恣不论于理。一不治也;轻身重财,二不治也;衣食不能适,三不治也;阴阳并脏气不定,四不治也;形赢不能服药,五不治也;信巫不信医,六不治也。生候尚存,形色未改,病未入腠理,针药及时,能将节调理,委以良医,病无不愈。
23.张仲景曰:当今居世之士,曾不留神医药,精究方术,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,中以保身长全,以养其生。而但竞逐荣势,企踵机豪,孜孜汲汲,惟名利是务;崇饰其末,而忽弃其本,欲华其表而悴其内,皮之不存,毛将安附?进不能爱人知物,退不能爱躬知己,卒然遇邪风之气,婴非常之疾,患及祸至而后震栗,身居厄地,蒙蒙昧昧,慈若游魂,降志屈节,饮望巫祝,告穷归天,束手受败。赍百年之寿命,将至贵之重器,委付庸医,恣其所指。咄嗟暗鸣!厥身已毙,神明消灭,变为异物,幽滑重泉,徒为涕泣。夫举世昏迷,莫能觉悟,自弃若是,夫何荣势之云哉?此之谓也。
24.为医者虽善于脉候,而不知察于气色者,终为未尽要妙也。
25.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,简称《千金要方》,孙氏认为“人命至重,贵若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”,故名之。
26.饮酒可以陶情性,剧饮过多防百病
27.不知易,便不足以言知医。
28.治儿生落地不作声法:取暖水一盆灌浴之,须臾即作声。
29.夫二仪之内,阴阳之中,唯人最贵。
30.药采取不知时节,不以阴干瀑干,虽有药名,终无药实,故不依时采取,与朽木不殊,虚废人功,卒无裨益。
31.至人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.
32.养生之道,常欲小劳。
33.美药勿离手,善言勿离口。
34.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,必须谙《素问》、《甲乙》、《黄帝针经》、明堂流注、十二经脉、三部九候、五脏六腑、表里孔穴、本草药对,张伸景、王叔和、阮河南、范东阳、张苗、靳邵等诸部经方。又须妙解阴阳禄命、诸家相法,及灼龟五兆、《周易》六壬,并须精熟,如此乃得为大医。
35.上药一百二十种,为君,主养命以应天。无毒,多服、久服不伤人。欲轻身益气、不老延年者,本上经。中药一百二十种,为臣,主养性以应人。有毒无毒,斟酌其宜。欲遏病、补虚赢者,本中经。下药一百二十五种,为佐使,主治病以应地。多毒,不可久服。欲除寒热邪气、破积聚、愈疾者,本下经。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,法三百六十五度,每一度应一日,以成一岁。倍其数,合七百三十名也。凡药有君臣佐使,以相宣摄。合和者,宜用一君、二臣、三佐、五使,又可一君、三臣,九佐使也。
36.凡欲为大医,必须谙《素问》、《甲乙》……等诸部经方,又须妙解阴阳禄命,诸家相法,及灼龟五兆、《周易》六壬,并须精熟,如此乃得为大医。
37.大医精诚第二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侧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出出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。
38.身为神气之窟宅,神气若存,身康力健;神气若散,身乃死焉.
39.人若劳于形,百病不能成。
40.古之善为医者,上医医国,中医医人,下医医病。又日上医听声,中医察色,下医诊脉。又日上医医未病之病,中医医欲病之病,下医医已病之病。
41.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。
42.凡欲治疗,先以食疗。既食疗不愈,后乃用药疗。
43.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若愿普救含灵之苦。
44.医人不得恃己所长,专心经略财物。
45.古之善为医者,上医医国,中医医人,下医医病。
46.世无良医,枉死者半,此言非虚。
47.养性之道,常欲小劳,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。
48.畏于己者,不制于彼。
49.善为医者,行欲方而智欲圆,心欲小而胆欲大。
50.善摄生者,无犯日月之忌,毋失岁时之和。一日之忌,暮无饱食,一月之忌晦无大醉,一岁之忌暮无远行,终身之忌甚无燃烛行房。
51.世有愚者,读方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;及治病三年,乃知天下无方可用。
52.天无一岁不寒昌,人无一日不忧喜。
53.上医医国,中医医人,下医医病。
54.我为医者,须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蚩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,亦不得瞻前顾后,自虑吉凶,护惜身命。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,深心凄怆,勿避艰险、昼夜、寒暑、饥渴、疲劳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形迹之心。
Copyright@2020  孙思邈经典语录 mjuzi.zqnf.com 电脑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