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阳明经典语录
1.
夫学贵得之心,求之于心而非也,虽其言之出于孔子,不敢以为是也,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?求之于心而是也,虽其言之出于庸常,不敢以为非也,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?”“夫道,天下之公道也,学,天下之公学也,非朱子可得而私也,非孔子可得而私也
2.
心外无物
3.
非专便不能精,非精便不能明,非明便不能成,所以惟精惟一!
4.
“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,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?只是不应当有而已。平常人在动怒时,控制不住感情,便会怒得过了度,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。”
5.
做学问的人最大的毛病就在于贪图功名,企图心一旦形成,最后便成为了谋求自我的虚荣的工具。
6.
人生的意义和真谛,必须在自己的心灵中寻觅,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面的物质上
7.
天下之患,莫大于风俗之颓靡而不自觉。
8.
不管人非笑,不管人毁谤,不管人荣辱,任他功夫有进有退。
9.
处朋友,务相下则得益,相上则损。
10.
某于良知之说,从百死千难中得来,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。
11.
布裘莫谩愁僵卧,积素还多达黎明
12.
我祖死国事,肇禋在增城。荒祠幸新复,适来奉初蒸。亦有兄弟好,念言思一寻。苍苍兼葭色,宛隔环瀛深。入门散图史,想见抱膝吟。贤郎敬父执,童仆意相亲。病躯不遑宿,留诗慰殷勤。落落千百载,人生几知音?道通著形迹,期无负初心。
13.
只存此心常见便是学。过去,未来,一一事事,思无何宜?绽然心耳。
14.
心即理:天地气机,元无一息之停。然有个主宰,故不先不后,不急不缓。虽千变万化,而主宰常定。人得此而生。若主宰定时,与天运一般不息,虽酬酢万变,常是从容自在,所谓“天君泰然,百体从令”。若无主宰,便只是这气奔放,如何不忙?
15.
只存此心常见在便是学(只要常存,养此心,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,这就是做学问)。
16.
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,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,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,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。
17.
你看满街圣人,满街人看到你是圣人在。
18.
情深宗族谊同方,消息那堪别后荒。江上相逢疑未定,天涯独去意重伤。身闲最觉湖山静,家近殊闻草木香。云路莫嗟迟发轫,世涂崎曲尽羊肠。
19.
小人之诚,不如无诚。
20.
去尽风波存止水,世间何事不能平?
21.
风俗不美,乱所由兴。
22.
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,方才活泼泼地,方才与他川水一般;若须臾间断,便与天地不相似。此是学问极处,圣人也只如此。”
23.
城里夕阳城外雪,相将十里异阴晴。也知造物曾何意,底事人心苦未平。柏府楼台衔倒影,茅茨松竹泻寒声。布衾莫谩愁僵卧,积素还多达曙明。译文城里有夕阳而城外却下雪,相距十里天气竟不一样。可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?莫非人心中的苦难还没有磨平。御史府的楼台倒影在水中,茅屋松竹流泻出寒冷的信息。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,多一点耐心总会等到天明。注释①也知:有谁知道。②底事:此事。底,作疑问代词,相当于此、这。③布衾:棉被。如杜甫诗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布衾多年冷似铁。”
24.
强学达性,不枉此生,方为宇宙真豪杰;潜修通天,莫求来世,才是古今大丈夫。
25.
宫阙五云天北极,高秋更上九霄看。
26.
“人莫不知和柔宽缓,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。”曰:“只是志不胜气,气反动其心也。”人不能祛思虑,只是吝。吝,故无浩然之气。治怒为难,治惧亦难。克己可以治怒,明理可以治惧。
27.
我闻甘泉居,近连菊坡麓。十年劳梦思,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,山南尚堪屋。渴饮甘泉泉,饥餐菊坡菊。行看罗浮云,此心聊复足。
28.
春还草阁梅先动,月满虚庭雪未消。
29.
但作得成皆事业;到推不去即因缘。
30.
良知说: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,是非只是个好恶,只好恶就尽了是非。
31.
百尺竿头进步;千层浪里翻身。
32.
嘉靖七年十一月,王阳明从一个美梦中醒来,问弟子周积:“到哪里了?”周积回答:“青龙铺。”王阳明问:“到南康还有多远?”周积回答:“还有一大段距离。”王阳明说:“恐怕来不及了。”周积赶紧替他更换了衣冠,然后流着泪问:“先生有何遗言?”王守仁笑了笑,用手指向胸前,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”
33.
诚字有以工夫说者。诚是心之本体,求复其本体,便是思诚的工夫。
34.
是故君子之学,惟求得其心。虽至于位天地,育万物,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。
35.
吾言已无不尽,吾心已无不尽。如此而尔等不听,非我负你,乃尔负我,我则可以无憾矣。
36.
智者不惑仁不忧,君胡戚戚眉双愁,信步行来皆坦道,判天之下非人谋。智者因咽遂废食,愚者畏溺先自投,千金之珠弹鸟雀,掘土何须用髑髅。东家老翁畏虎患,虎夜入室衔其首,西家儿童不畏虎,执芊驱虎如驱牛。人生达命自洒落,避谗忧毁徒啾啾。
37.
责善朋友之道,然须忠告而善道之,悉其忠爱,致其婉曲,使彼闻之而可从,绎之而可改,有所感而无所怒,乃为善耳。????
38.
立志用功如种树然,方其根芽,犹未有干;及其有干,尚未有枝;枝而后叶,叶而后花。
39.
盖今风俗之患,在于务流通而薄忠信,贵进取而贱廉洁,重儇狡而轻朴直,议文法而略道义,论形迹而遗心术,尚合同而鄙狷介。
40.
今之所薄者忠信也,必从而重之;所贱者廉洁也,必从而贵之;所轻者朴直也,必从而重之;所遗者心术也,必从而论之;所鄙者狷介也,必从而尚之。
41.
“心学”中的“心”,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。如王阳明所说:“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。”
42.
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,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?
43.
君未看花时,花与君同寂;君来看花日,花色一时明。
44.
西樵山色远依依,东指江门石路微。料的楚云台上客,久悬秋月待君归。
45.
吾心自有光明月,千古团圆永无缺。
46.
此生光明 亦复何言
47.
赤手挽银河,公自大名垂宇宙 ;青山埋白骨,我来何处吊英贤 。
48.
“金山一点大如拳,打破维扬水底天,醉倚妙高台上月,玉箫吹彻洞龙眠。”
49.
大凡朋友,须箴规指摘处少,诱掖奖劝意多,方是。
50.
一雨秋凉入夜新,池边孤月倍精神。潜鱼水底传心诀,栖鸟枝头说道真。莫谓天机非嗜欲,须知万物是吾身。无端礼乐纷纷议,谁与青天扫宿尘。
51.
“此心不动,随机而行。”
52.
去人欲,存天理
53.
此已被私慾割断,不是知行的本体了。未有知而不行者;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
54.
一程山,一程水,风一更,雪一更。
55.
随遇而安,随心所欲而不逾矩。
56.
心即理也,天下又有心外之事,心外之理乎
57.
这一段特别特别>
58.
目无体,以万物之色为体。耳无体,以万物之声为体。鼻无体,以万物之臭为体。口无体,以万物之味为体。心无体,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。
59.
“吾辈用功,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,何等轻快洒脱,何等简易!”
60.
人须有为己之心,方能克己;能克己,方能成己。 ????
61.
此心光明,夫复何言
62.
中丞不解了公事,到处看山复寻寺。尚为妻奴守俸钱,至今未得休官去。 三月开元两度来,寺僧倦客门未开。 山灵似嫌俗士驾,溪风拦路吹人回。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,折腰解酲须五斗。 未妨适意山水间,浮名于我亦何有。
63.
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,却是外义也。至善是心之本体,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,然亦未尝离却事物。
64.
饥来吃饭倦来眠,只此修行玄更玄。说与世人浑不信,却从身边觅神仙。
65.
心灵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的什么事物,而是看它能不能认识那个真正的“自我”
66.
立志就立三不朽之志,做人就做千古第一等人。三不朽:立德,立功,立言
67.
你不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,最终害的是你自己。
68.
今人病痛,大段只是傲。千罪百恶,皆从傲上来。
69.
客行日日万峰头,山水南来亦胜游。布谷鸟啼村雨暗,刺桐花暝石溪幽。蛮烟喜过青杨瘴,乡思愁经芳杜洲。身在夜郎家万里,五云天北是神州。
70.
《泛海》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?夜静海涛三万里,月明飞锡下天风。
71.
心如明镜,物来则照。
72.
一念发动,便即是行。
73.
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。
74.
如人走路一般,走得一段,方认得一段。走到歧路处,有疑便问。问了又走,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地。
75.
尔无心观花,花与尔一同沉寂。尔有意于花,花灿若于霞。
76.
始知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
77.
某于良知之说,从百死千难中得来,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。——《顺生录·年谱二》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,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,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儿精华。
78.
凡处得有善有未善,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,皆是牵于毁誉得丧,不能实致其良知耳。
79.
吾心自有光明月,千古团圆永无缺。山河大地拥清辉,赏心何必中秋节。
80.
记诵之广,是以长其傲也;知识之多,是以行其恶也;闻见之博,是以肆其辩也;辞章之富,是以饰其伪也
81.
丈夫落落掀天地,岂顾束缚如穷囚!
82.
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
83.
所以为圣者,在纯乎天理,而不在才力也。故虽凡人,而肯为学,使此心纯乎天理,则亦可为圣人。
84.
知者不惑仁不忧,君胡戚戚眉双愁?信步行来皆坦道,凭天判下非人谋。用之则行舍即休,此身浩荡浮虚舟。丈夫落落掀天地,岂顾束缚如穷囚!千金之珠弹鸟雀,掘土何烦用镯镂?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,虎夜入室衔其头?西家儿童不识虎,报竿驱虎如驱牛。痴人惩噎遂废食,愚者畏溺先自投。人生达命自洒落,忧谗避毁徒啾啾。
85.
人生在世若想成就自己,就一定要修心。心好比一面镜子,世间万物皆容于心,心强大,而改造万物的能力强。心弱小,而被外部困境所扰。唯有内心强大,才能掌控万物,有一番大作为。
86.
心尽而家以齐,国以治,天下以平。
87.
这独知的地方便是诚意萌芽的地方。在这个关键的地方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,那是没有真假可言的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此正是王霸、义利、诚伪、善恶的界限,在此处立心正了,就是正本清源,就是诚心正意。
88.
“以事言谓之史,以道言谓之经。……《春秋》亦经,五经亦史。《易》是包牺之史;《书》是尧、舜以下史;《礼》是三代史”
89.
虽万千人过,吾往矣。
90.
悔悟是去病之药,然以改之为贵。若留滞于中,则又因药发病。
91.
大抵童子之情,乐嬉游而惮拘检,如草木之始萌芽,舒畅之则条达,摧挠之则衰痿
92.
知行合一。
93.
心如明镜,物来自照。
94.
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:懒得致,不能致
95.
凡“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”者,皆所以致其良知也。——《传习录》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,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,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,使他备受穷困之苦,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,坚韧他的性情,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,都是为了致良知。
96.
天地无人的良知,亦不可以为天地。
97.
良知却是独知时,此知之外更无知;谁人不良知在,知得良知却是谁?
98.
心上学,事上炼
99.
至于“夭寿不贰”其心,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,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,便把为善的心变了,只去修身以俟,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,我亦不必以此动心。
100.
“吾辈用功,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,何等轻快洒脱,何等简易!” 功夫在减不在增,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;减尽人欲,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。
101.
日间工夫,觉纷扰则静坐,觉懒看书则且看书,是亦因病而药。——《传习录》平常修身养性的工夫,如果觉得烦扰,不妨就静坐,如果觉得精神疲懒,不想看书,则偏要去看书,这也是对症下药。
102.
“夭寿不贰其心”,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,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,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,只去修身以俟命;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,我亦不必以此动心。——《传习录》王阳明认为,“夭寿不贰”的意思,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,并努力地去实践,绝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长寿夭折而让完善自我的心改变了。只是一心依照“道”的原则去修养,等待命运的安排,即使明白人的穷通祸福、寿命长短是所谓“命中注定”的,我也不必因此而动心。
103.
天地生意,花草一般,何曾有善恶之分?子欲观花,则以花为善,以草为恶。如欲用草时,复以草为善矣。此等善恶,皆由汝心好恶所生。
104.
“有心俱是幻,无心俱是实。”又说“有心俱是实,无心俱是幻。”
105.
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
106.
人须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,方能“静亦定,动亦定。
107.
尽心知性知天,是生知安行事。存心养性事天,是学知利行事。『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』,是困知勉行事。
108.
经一蹶者长一智,今日之失,未必不为后日之得。
109.
知行合一,指客体顺应主体,知是指科学知识,行是指人的实践,知与行的合一,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,认为知便是行,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,认为行便是知。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。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,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。
110.
有志于圣人之学者,外孔、孟之训而他求,是舍日月之明,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,不 亦谬乎?
111.
情绪不好,是智慧不够
112.
善者固吾师,不善者亦吾师。
113.
有而未尝有,是真有;无而未尝无,是真无;见而未尝见,是真见!
114.
汝若于货、色、名、利等心,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,皆消灭了,光光只是心之本体,看有甚闲思虑?此便是“寂然不动”,便是“未发之中”,便是“廓然大公”。自然“感而遂通”,自然“发而中节”,自然“物来顺应”。——《传习录》假如你对财、色、名、利等的想法,都像你不想做盗贼一样消失了,完全只有心这个本体,那样你还会有闲思杂虑这些东西吗?这就是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,也就是各种情绪还没有发生时的中和状态,就是心中一片廓然、毫无私心的境界。处于这种境界,心自然就会对各种事物有感而应,通达其理,各种情绪表现出来,自然会合于节度,自然就能顺应规律去处理事情。
115.
人为了生存,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,诸如金钱、名利、地位。不过,有的人是在“良知”的指导下追寻这些,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。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,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。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: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,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,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。
116.
因为失败而产生挫败感才是真正的失败
117.
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。
118.
个个人心有仲尼,自将闻见苦遮迷。而今指与真头面,只是良知更莫疑。
119.
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,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。
120.
圣人处此更有何通?===============圣人会怎么做?圣人会怎么做?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,衣食无着的情况下,如此问自己。
121.
俯仰天地间,触目俱浩浩。箪瓢有余乐,此意良匪矫。幽哉阳明麓,可以忘吾老。
122.
越退缩越失意,等风来 ,不如追风去!
123.
以事言谓之史,以道言谓之经;事即道,道即事;春秋亦经,五经亦史;易是包牺氏之史,书是尧舜以下史,礼乐是三代史,其事同,其道同,安有所谓异?
124.
君子诲人不倦,而师道必严
125.
善念发而知之,而充之;恶念发而知之,而遏之。知与充与遏者,志也,天聪明也。圣人只有此,学者当存此。——《传习录》当好的念头产生时,一定要及时予以肯定,让它扩充开来。而当不好的念头产生并即将诱惑自己偏离正轨时,则要当机立断,坚决予以制止。这种能对好念头予以肯定并扩充、对不好的念头予以制止的能力,叫作意志,是上天赋予人的独一无二的智慧和能力。那些成为圣贤的人就是靠这个意志,不断修养心性,才成为圣贤的,而普通人要提升自己,也应当存养意志,否则就很难进步。
126.
汝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。
127.
无声无臭独知时,此是乾坤万有基。抛却自家无尽藏,沿门持钵效贫儿。
128.
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,以为必先知了,然后能行。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,待知得真了,方去做行的工夫。故遂终身不行,亦遂终身不知。此不是小病痛,其来已非一日矣。某今说个知行合一,正是对病的药,又不是某凿空杜撰。知行本体原是如此。今若知得宗旨时,即说两个亦不妨,亦只是一个。若不会宗旨,便说一个,亦济得甚事?只是说闲话。
129.
“尽心知性知天,是生知安行事。”
130.
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,吾人为学,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,自然笃实光辉。
131.
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,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;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;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;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;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;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。
132.
问君何事日憧憧?烦恼场中错用功。莫道圣门无口诀,良知二字是参同。
133.
人不能有凌驾于他人的傲慢,无论是品格上还是能力上。
134.
我心光明,亦复何求
135.
眼开则花明,眼闭则花寂。
136.
要牢牢记住一点:一切的问题,都是心的问题,都要从心上找原因。而这原因,往往都是心不够定,心性不够沉。
137.
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,乃有益。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——《传习录》王阳明认为,人必须在事上磨炼下功夫才会有收益。如果只>
138.
志不立,如无舵这舟,无衔之马,漂荡奔逸,终亦何所底乎
139.
夫佛者,夷狄之圣人;圣人者,中国之佛也。在彼夷狄,则可用佛氏之教化以化导愚顽;在我中国,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,犹行陆者必用车马,渡海者必以舟航。今居中国而师佛教,是犹以车马渡海,虽使造父为御,王良为右,非但不能利涉,必且有沉溺之患。夫车马本致远之具,岂不利器乎?然而用非其地,则技无所施。
140.
凌崖望双峰,苍茫竟何在?载拜西北风,为我扫浮霭。
141.
“虚灵不昧,众理具而万事出,心外无理,心外无事。”
142.
人须有为己之心,方能克己;能克己,方能成己。——《传习录》人需要有为“真我”着想的心,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。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,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,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。
143.
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
144.
故立志者,为学之心也;为学者,立志之事也。
145.
克己须要扫除廊清,一毫不存方是。有一毫在,则众恶相引而来。
146.
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147.
“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太过于纷扰,就静坐;觉得不愿去看书,就要去看书,这也是对症下药地修炼自己”
148.
今日之失,未必不为后日之得。
149.
“良知之外,更无知,致知之外,更无学。”
150.
良知者,孟子所谓‘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’者也。是非之心,不待虑而知,不待学而能,是故谓之良知。
151.
心清意净天堂路,意乱心慌地狱门。
152.
幼儿曹,听教诲:勤读书,要孝悌;学谦恭,循礼仪;节饮食,戒游戏;毋说谎,毋贪利;毋任情,毋斗气;毋责人,但自治。能下人,是有志; 能容人,是大器。凡做人,在心地;心地好,是良士;心地恶,是凶类。譬树果,心是蒂;蒂若坏,果必坠。吾教汝,全在是。汝谛听,勿轻弃。”
153.
汝以不得第为耻,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。
154.
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。
155.
1.生气,什么是气?王阳明说:恻隐,羞恶,辞让,是非就是气。2.节制,节制什么?时间,情绪。花时间用言语诋毁他人,这种诋毁是肤浅的。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,只是夸夸其谈,虚度光阴,浪费时日,这是在诽谤自己。3.学问思辨?学:针对能做成的事而言;问:针对解除困惑而言;思:针对精细考察而言;行:针对踏踏实实地做而言。
156.
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,儒、佛、老、庄皆我之用,是之谓大道。二氏自私其身,是之谓小道。
157.
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?夜静海涛三万里,月明飞锡下天风。
158.
先曰:“是徒为静养,而不用克己工夫也。如此,临事便要倾倒。人需在事上磨,方可立得住,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”
159.
天理即人欲
160.
无事时存养,有事时省察!
161.
以事言谓之史,以道言谓之经;事即道,道即事;春秋亦经,五经亦史
162.
山近月远觉月小,便道此山大于月。若人有眼大如天,当见山高月更阔。
163.
须从根本求生死,莫向支流辩浊清。
164.
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;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。
165.
处朋友,务相下则得,相上则损。
166.
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,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二者不能分离,也没有先后。与行相分离的知,不是真知,而是妄想;与知相分离的行,不是笃行,而是冥行。
167.
人须在事上磨,方能立得住;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艰难困苦,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。
168.
“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。如意在于事亲,即事亲便是一物;意在于事君,即事君便是一物;意在于仁人爱物,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。”
169.
一念开明,反身而诚
170.
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
171.
殃莫大于叨天之功,罪莫大于掩人之善,恶莫深于袭下之能,辱莫重于忘己之耻,四者备而祸全。
172.
为学大病在好名。
173.
心无外物,物以心生
174.
谦者众善之基,傲者众恶之魁。
175.
人人自有定盘针,万化根源总在心。却笑从前颠倒见,枝枝叶叶外边寻。
176.
“心犹镜也。圣人心如明镜。常人心如昏镜。近世格物之说,如以镜照物,照上用功。不知镜尚昏在,何能照?先生之格物,如磨镜而使之明。磨上用功。明了后亦未尝废照”。
177.
授书不在徒多.但贵精熟。
178.
心即理也,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。
179.
山中莫道无供给,明月清风不用钱。
180.
凡学之不勤,必其志未笃也。
181.
王阳明游南镇,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,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关?”先生曰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;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”
182.
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183.
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
184.
志不立,如无舵之舟,无衔之马,漂荡奔逸,终亦何所底乎。
185.
天下之事,其得之不难,则其失之必易;其积之不久,则其发之必不宏。
186.
静处体悟,事上磨炼。
187.
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。
188.
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。
189.
持志如心痛,一心在痛上,岂有功夫说闲话,管闲事。
190.
攻吾之短者是吾师。
191.
未有知而不行者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
192.
人生大病,只是一“傲”字。
193.
谦虚其心,宏大其量。
194.
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。
195.
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
196.
千圣皆过影,良知乃吾师。
197.
知行合一: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,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。
198.
破山中之贼,易破心中之贼,难
199.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200.
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
Copyright@2020
王阳明经典语录
mjuzi.zqnf.com
电脑版